本文所分享的是: 开平碉楼 阅读答案 归类于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的考点知识,下面是详细内容。
开平碉楼
①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开平市,是个著名的侨乡。那里碉楼林立,星罗棋布,平均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碉楼,有的村庄有几幢碉楼,甚至整个村庄均由碉楼组成。开平碉楼是一种多层塔楼,过去当地人通称它为“楼仔”或“众人楼”。碉楼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当它成功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它才为世人所了解。
②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当时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后来,华侨纷纷集资汇款回乡,为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是,碉楼在开平遍地开花,碉楼林立逐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从而形成了“无碉楼不成村”的乡间景象。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1833座。
③开平碉楼具有防卫、居住两大功能,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宽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之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3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④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又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正是这样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此外,在室内陈设上,碉楼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例如开平自力村的铭石楼,室内既供奉着祖宗牌位,又摆放着精美的岭南家具,还有德国留声机、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等舶来品。因此,开平碉楼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1.阅读文章第②段,说说开平“无碉楼不成村”的乡间景象形成的原因。(2分)
2.根据第③段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碉楼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5分)
[材料一]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它选址极佳,四周平敞,视野开阔,与周边的方氏村落遥相呼应。该楼有5层,高18.43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枪械、探照灯、报警器等。方氏灯楼在历史上曾为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作用。
[材料二]
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美称,它坐落在村后东侧,被大片竹林包围,兴建于1923年,历时三年才建成。楼主人黄璧秀,号瑞石,当年在香港经营钱庄,为了保护家乡双亲的安全,不惜重金建了这座非常坚固的碉楼。瑞石楼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的,其总体造型具有意大利建筑的风格,内部陈设、生活用具均为岭南传统样式和风格,处处流露出楼主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材料一:
材料二:
答案:
1.①防涝防匪的需求是碉楼兴起的原因。②华侨强大的经济支持是碉楼兴盛的原因。
评分说明:共2分。每个要点1分,要求分别从碉楼兴起和兴盛两个方面来谈原因。
2.答案示例:①材料一属于更楼。方氏灯 楼建在村外山坡上,作用是预警(围绕“位置”和“功能”来说)。②材料二属于居楼。瑞石楼坐落在村后,是楼主人黄璧秀独资建造;作用是防卫和居住;瑞石楼建筑追求形式美。(围绕“独资”“功能”和“建筑形式”来说,回答出两点即可)
评分说明:共5分。每个要点2分,作出判断1分,简要说明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
与开平碉楼 阅读答案 的经典一题
精: 题目 有关开平碉楼的文章是文章,不是一些这样的回答
最佳解答: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的一种形式,主要建造年代在20世纪.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明代.
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这座楼建于清代初年,坐北朝南,楼高大约十公尺,共有三层.楼的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二平方米多,算是比较大的楼.这座楼的墙壁全是用一种较大的红砖砌成的.砖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五厘米,厚八厘米,墙体的厚度竟达到九十三厘米,接近一米之厚!
修建这样一座楼的确要花不少钱,所以关圣徒建到一半时,发现钱已不够建完楼.据说,他的夫人谭氏见此情景后,拿出私蓄,楼才得以完成.为求吉利,关圣徒将此楼命名为“迎龙楼”.
从平面上看,这座楼呈长方形,但四个角各突出一块.每层的四角都有枪眼,最下面一层的正立面开有一个拱形顶的小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户.从平面上看,每一层都分中厅和东西耳房.从造型上看,楼顶是传统的硬山式屋顶,而且屋顶很小,前后并不出檐.
别看迎龙楼其貌不扬,它可是开平碉楼的起因.
三门里及其附近等村的地势低洼,房屋易遭洪水淹浸,有时一年发生数次洪灾,百姓苦不堪言.史书记载,清朝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和戊申(公元1908年)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各村的房屋几乎都被淹没过顶,但躲进迎龙楼的村民避开了危险,全都活了下来.由于瑞云楼早已毁坏,开平人对迎龙楼的防卫功能有口皆碑.人们敬重楼,仰慕楼,只不过建这样的楼太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所以开始摹仿建楼时,往往几个村才建一座碉楼.
除了防御洪水外,防御土匪是建碉楼的另一个原因.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个县之间.立县以前,历来是四不管的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紊乱,所以地方希望建县以保太平.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始建开平县治,所以开平县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县治虽然建立,但要保证天下太平,并非易事.
翻阅开平县志,碉楼的功能除防洪以外,更加偏重于防范盗匪袭扰.民国二十一年的《开平县志》,记载了“奉父楼”的故事.
清代初年,盗贼十分猖獗,不仅夜闯民宅、杀人、强奸、抢劫、而且还常常绑票勒索钱财.一次,许龙的妻子被土匪掠走上山,土匪派人捎信来勒索赎金.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将钱备齐,准备和匪徒商量议赎的问题.这时,许龙的妻子暗地托人捎来口信:“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当天夜里,许龙的妻子乘匪徒不备,从山上投崖而死.许益便遵照母亲的遗嘱,修建一座“奉父楼”.
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社会的动乱.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土匪乘机抢劫百姓.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一大群匪徒劫掠赤坎开平中学.旁边鹰村碉楼的探照灯一下子打开照射,四处的乡团闻讯及时截击,救出校长及学生十七人.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开平,海外华侨得知后也十分惊喜,觉得在防范匪患中,碉楼确有作用.因此,他们宁可在外节衣缩食,也要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开平人一下子兴起了建碉楼的风气,人们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国外的华侨又反把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介绍过来,中西融汇,华洋并举.
开平碉楼的建筑占地普遍不大,人们追求的是高度,这样可以眺望,晚上便于射击.碉楼的结构一般是用生土材料.生土墙又分为土坯墙和版筑墙两种形式.土坯墙建得快,只要土坯干透以后,一次就能从底部砌到顶楼.为了延长土坯的寿命,人们还常常在土坯墙的表面,先抹上灰砂,然后再抹一层水泥,这样可以防御雨水的冲刷,也能防止枪弹的射击.
版筑墙是用黄泥、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三合土材料,在两块大木板中使劲夯制而成墙的.开平碉楼的夯土墙都不厚,一般也就一尺多,比福建土楼要薄了.不过,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和低标号的水泥墙硬度相等,抗张力甚至更大.但是这种夯筑法很费工时,要等先筑好的墙体干透之后才能再筑上面一段,所以体积庞大的碉楼一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用生土材料砌成的墙体占大多数,更有全部用钢筋水泥墙体的,但这种楼造价太贵,所以极少见到,当时水泥是依靠进口,所以人称“红毛泥”,水泥是用一米多高的木制圆桶装的.碉楼的楼板有用钢筋水泥楼板的,也有用木地板的.有的钢筋水泥楼板是水磨石的,光洁美观,底层还用方形釉面砖铺地,十分平整.有的碉楼内的楼梯扶手做工精细,展现欧式风格.
碉楼内部空间普遍不大,尽管每层都有窗子,但窗户很少.所以,碉楼只是作为应急使用,一旦发生情况全族人或全村人都躲入碉楼,一到天亮,大家再回平房休息.在贼匪猖獗的年代,一般碉楼上有年轻人守驻,看管上面的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范装置.
碉楼的造型有许多种,但绝大多数的形式为一个平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塔型建筑,建筑的最上层出挑一圈环廊或一圈阳台、几个挑斗.在出挑的顶层四边都设有枪眼,出挑的部分楼板上也有长条形的枪眼,以便向下射击,使匪徒不能接近碉楼.
除顶层设枪眼外,其余各层都有小窗,小窗内有竖向的铁条、外面是用超过三厘米厚的进口钢板做的钢窗.小窗的目的是平日用来通风和照明,一旦有匪情,关上钢板做的窗扇,外面是一个平面,枪弹无法射入.碉楼的底层设一小门,门都是钢板的,闩上后,外面人打不开,也撬不开,而且上面还有枪可以射击,匪徒根本无法靠近.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与开平碉楼 阅读答案 的相似考点[共5道题]
1 题目 开平碉楼简介
[优质解答]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平碉楼历史背景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分
碉楼(15张)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我是个开平人,也只是了解大概情况而已,我觉得百科的已经很全了.
2
题目
关于开平碉楼朋友,来过开平,见过碉楼吗2如果你见过的话,你认为开平碉楼美不美,为什么2
[优质解答]
美
因为自然啊
3 题目 开平碉楼的作文(400字)
[优质解答]
在我浩翰无边的脑海里,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盒,有一个音符却深深地印在我记忆的脑海里,就是游览开平碉楼.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之中,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令人神往的开平碉楼游览.碉楼的设计非常独特,是中西合壁,碉楼的地方非常广阔,每一层楼都有厨房,每一座碉楼从不低于两层,每扇门的设计非常精美,是铁门,每扇门都有几十口凸出来的点,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碉楼的美丽和贵气.每一座碉楼最高为六楼,七楼就是天台,天台大多数是六角形和四角形,天台上面有大小不相同的石头,是用来向敌人投和攻击的.这边有凸出的防卫建筑件被称作“燕子窝”燕子窝的造型化多样,在那一个时代,不单是开平,还有加拿大村、赤坎古填、自力村利迎龙楼,都是碉楼聚集的地方,碉楼遍布全国,自然就形成了一句话,叫“无碉楼不成村”的一名话,碉楼内状装修是非常精美. 如今我最深刻的楼就是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在开平市的塘口镇塘口此北面的山坡上,原名叫“古溪楼”后人改为方氏灯楼,这座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灯之处,第4层为桃台敞廊,第5层楼是由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阔,楼内面配有值班预警的西方早照灯,枪械房是典型的碉楼,楼里有10多名消防队员长期在守碉楼,他们配有当时先进的枪械,有七光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后来不在第一层楼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有盏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如果有土匪来打劫,守卫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通知村民,采取反击行动.以后土匪再也不敢来这里轻举妄动了.方氏灯楼也安全发挥着. 以上就是我介绍开平碉楼,接下来介绍的就是立园,立园是谢维立先生为国家贡献,而回祖国建造的碉楼就是立园,立园非常广阔,当时的防护网非常大,也被日军侵略过,不过财物就没有失去,因为那个时候的建筑非常密,在立园有一个地下室,当时就是把财物放在地下室,我来说一说谢维立先生他妻子的故事.第一个妻子,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几个孩子,有六个是男孩,有人怀疑她一直在喝井里的水,人民称这口井叫做“生仔井”,谢维立就在立园旁边种了一棵树,树非常有灵感,结果不久就癌病去了世,谢维立先生又和一个妻子,她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一个孩子,难产又过世了.谢维立先生又娶了一个老婆,她琴、棋、书、画样样都有.谢维立又娶了一个妾氏,妾氏又改嫁别人了.第三个老婆2003年就去世了,才把碉楼交回给国家. 其实立园还有一个故事,谢维立先生因为从第一个老婆去世了,他的生意也不是很顺利,所以就叫风水大师来测一测这里的风水,风水大师说,这一座山叫虎山,正对着你这里,所以要买几个狮子回来震一震这个老虎,谢维立就从美国买来两个狮子回来,风水大师又说,狮子的嘴边流了血,其实是材料不好,风水大师又说买两条虎鞭来打一打这个老虎,结果老虎受伤了,所以不敢再做了,以前的人就是这样的迷信. 开平的碉楼特别吧!如果你有空也来开平和立园玩一玩吧!他们一定会欢迎你的!
4 题目 求开平碉楼论文 要简短
[优质解答]
走进开平碉楼 今天,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访问了美丽的侨乡-------开平,还有那独一无二的碉楼群.碉楼群是由锦江里村落碉楼、自力村碉楼、马降龙碉楼和方氏灯楼所组成.远看碉楼宛如一颗颗耀眼夺目的宝石镶嵌在开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开平现存碉楼约1833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自力村的碉楼中,铭石楼是最为亮丽的一座.它楼高六屋,首层是大厅,二至四层为厅房,第五层是祭祀的场所,第六层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在地下大厅正中墙上挂着主人方润文和三位夫人的半身画像,那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客厅正中央摆放一张大理石桌,桌上方挂着一充满异国情调的吊灯,地上摆放着一座古老式样挂灯-------鱼尾挂灯.整个大厅做工精致,风格独特,异彩纷呈,显得富丽堂皇.沿楼梯拾级而上,行遍二楼至四楼起居室 ,只见卧室古色古香,卧俱雕龙画凤,手工精湛,无不体现了开平人民的智慧.站在最高层平台的凉亭里,清风阵阵扑面而来,感觉非常惬意.倚栏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泛着涟漪,翠绿的竹林,弯弯曲曲的小径,掩映着一栋栋造型别致和独特的碉楼,静倘在沃野中,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顿觉身心舒畅.离开铭石楼,走在竹林的清幽小径间,踏着光滑的石板路上,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华侨们在国外辛勤工作的身影.当年他们因生活所迫而漂洋过海到国外去谋生.在那里干最脏、最累的活,将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送回家乡,依照欧洲古堡风格结合中国特色建成一座座碉楼.使家乡父老能够安居乐业,能够躲避盗匪和洪涝.可以说那碉楼是他们劳动的结晶,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根.远离尘嚣的都市,望着一座座古朴的西式建筑特色建筑物,它是新旧文化的糅合.我希望开平碉楼和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能成功.让外国友人更多的了解我国的文化和悠久历史,并为后人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5 题目 为什么有开平碉楼
[优质解答]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